不如加个‘街坊过日子’版,派记者去油麻地菜市场蹲一天,记下来阿婆们讨价还价的窍门;
去公共屋邨问问住户,‘楼上漏水找哪个部门最快’。
再开个‘有求必应’信箱,读者写信来问‘孩子要上学,手续怎么跑’,咱们就联合工联会的朋友去教育局问清楚,下期直接登出来。
您想,谁会拒绝一份能帮自己解决麻烦的报纸?”
梁威霖闻言,大受启发和震撼。
他笔尖不停地记录着,生怕少记漏记了。
而廖公指尖在茶杯沿摩挲着,点头道:“这法子实在,接着说。”
“还有文风,”林火旺笑了笑,“比如写内地的新变化,不用写‘政策如何’,就写‘东莞的荔枝熟了,运到香港的档口只要三天,比去年快了两天’,再配张果贩捧荔枝的照片——街坊们看到这个,自然知道‘内地好了,咱们也方便’。”
说到电影,他语气更活泛了些:“长城的演员都是好角儿,但夏梦小姐总演大家闺秀,街坊们觉得‘好看是好看,不像咱们身边人’。
不如让她试试演西环的鱼档老板娘?穿件粗布褂子,跟抢生意的邻档拌嘴,转头又给流浪儿递条鱼——观众看了准会说‘这老板娘跟我楼下的阿珍一模一样’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