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惯常的含蓄温润,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震撼,是千军万马也难求的招揽之心,更透着一份不容错辨的、对《亚洲日报》平台的轻视——“明珠蒙尘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整座港岛仿佛被投入石块的池塘,涟漪层层叠叠,最终轰然炸开!

        茶餐厅里,油渍斑驳的桌上同时摊着几份报纸。

        《东方日报》、《星岛日报》还在咀嚼霍大少的“社会地位”,《亚洲日报》的头版是“肥仔坤”指控霍震挺的触目惊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当这份《明报》金庸的专栏传到食客手中时,所有的喧嚣瞬间凝结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戴眼镜的中学教师,刚咬了一口叉烧包,眼睛猛地瞪圆,喉头滚动几下,好不容易咽下去,才喃喃道:“查……查先生亲笔邀人?稿费翻倍?!”

        同桌的工友们早停了猜拳,伸长脖子看那豆腐块大的铅字,仿佛里面蕴藏着惊天的宝藏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识字的阿婆看众人表情有异,焦急地问:“又边个出事呀?”

        工友指着报纸:“唔系出事,系金庸大师想挖角写《寻秦记》果个作者啊!仲话几多钱都出得起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阿婆似懂非懂,但“金庸”“几多钱”她是懂的,咂咂嘴:“嚟头好大哦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写字楼的茶水间,平日里的股票行情和办公室八卦瞬间失了颜色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