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连串质问,极其尖锐,直接抓住了心学在传播初期最容易被人诟病的“潜在风险”,试图将林平安的理论打入“邪说”的深渊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场再次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心又提了起来,目光齐刷刷地聚焦于林平安,看他如何应对这致命的诘难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平安面对这疾言厉色的质问,却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马公勿急,且听晚辈慢慢道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语气轻松,仿佛在聊家常。

        (哎呦,这就急了?开始扣禽兽丛林的大帽子了?看来是戳到痛处了!好吧,那就用你们能听懂的人话,给你们掰扯掰扯)

        他清了清嗓子,娓娓道来:“马公问,恶人是否有良知?我们不妨先看看孩童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个稚童,见到雏鸟落地,会心生怜悯,想要将其捧起放回巢中,此乃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,这便是良知的萌芽,如同璞玉,天生存在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目光扫过众儒,继续道:“至于恶人,其良知并非消失,而是如同明镜被厚厚的尘埃,如私欲、恶习、环境所遮蔽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致良知,并非凭空创造一个良知,而是如同擦拭明镜,通过格物,学习道理、反思过错、遵守法度的功夫,不断地刮磨掉那些尘埃,让本心的光明重新显现出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个江洋大盗,在即将杀害一个无辜幼儿时,或许也会有一瞬间的迟疑或不忍,那一丝微弱的不忍,便是他被遮蔽的良知在挣扎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