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策略是“依险而守,节节抵抗,疲敌耗敌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任命王焕为前军主将,率领一万五千精锐(混编了北疆老兵和安西锐卒,装备了最好的“迅雷铳”和部分“破军”),前出至玉门关至阳关一线,依托长城残迹和新建的堡垒群,进行机动防御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的任务,不是决战!”蒙恬对王焕下令,“是像狼一样,咬一口就走!利用火器射程优势,远距离袭扰,打击其粮道,疲惫其士气,摸清其虚实!尤其是要找出他们大军行动的规律和弱点!必要时,可放弃外围据点,退守阳关!”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在宣威城,李默也进入了最高强度的备战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格物院的工坊在电力的辅助下,日夜轰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破军”生产线效率提升了三成,合格枪管的日产数量终于突破了十杆大关。

        火炮工坊开始批量生产改进后的“震旦二型”野战炮。这种炮更加轻便,炮架结构优化,可由四匹马快速牵引,口径统一,使用定装弹药(纸壳),射程和精度相比初代均有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 火药产量在新建的、半机械化的工坊支持下,翻了一番。

        李默甚至启动了“铁蒺藜”和“陷马坑”的标准化快速生产项目,这些看似低技术含量的防御武器,在特定地形能起到奇效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李默深知,仅仅依靠现有的武器性能优势,还不足以弥补巨大的兵力差距。他需要杀手锏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